題:
世界上共有哪些宗教?
2005-02-03 18:42:10 UTC
世界上共有哪些宗教?
我要的是全世界的唷
十二 答案:
Deanna
2015-04-04 03:21:19 UTC
●九州 娛樂 網站 http://ts777.cc

●●●運彩遊戲、真人遊戲、電子遊戲、對戰遊戲、對戰遊戲●●●



●新舊會員儲值就送500點



● 真人百家樂彩金等你拿



●線上影片直播、正妹圖、討論區免費註冊



歡迎免費體驗交流試玩!



●九州 娛樂 網站 http://ts777.cc
2014-11-06 09:42:22 UTC
這有類似的



▶▶http://qoozoo20140926.pixnet.net/
2014-10-19 07:50:54 UTC
看看 別 人怎麼做吧

WWWTS777.NET
2014-10-10 16:57:34 UTC
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



▶▶http://qoozoo09260.pixnet.net/blog
2014-07-12 07:15:30 UTC
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



▶▶http://*****
2014-06-21 15:42:49 UTC
讓你的.寶貝持久-耐戰的最佳性藥品



無法連結, 請複製網址到瀏覽器 → yam8
2014-04-23 08:05:04 UTC
下面的網址應該對你有幫助



http://phi008780420.pixnet.net/blog
Charlotte
2007-05-04 23:51:52 UTC
噢.

好多啊!!!
小姜
2006-09-03 11:49:22 UTC
造物主耶和華把法國先知者帶到星球,在這個行星上,目前就有八千四百人來自地球,他們目前仍活著。這些人活在地球時,都有一顆對無限時空開敞的心靈層次,抑或幫助人類由原始階段不斷向前邁進,經由發明、著書立說、組織社團、以及施行友愛、關懷、大公無私模範行止以達成進化。造物主耶和華介紹給法國先知者,耶和華說:「在耶穌右邊坐著的是摩西,摩西左側是以利亞,耶穌左邊是世人皆知的佛陀,稍遠些穆罕默德,他在他的經典裡稱我為阿拉,此乃尊稱,因他不敢直呼我的名諱。在席上這四十位男女先知皆在與我們接觸後,成立各派的宗教代表。」請看下載電子書www.rael.org〈外星人的訊息〉〈迎接外星人〉
?
2005-02-03 18:52:29 UTC
有佛教、天主教、基督教、伊斯蘭教、道教、邪教、民間信仰。
2014-05-18 08:10:02 UTC
參考下面的網址看看



http://phi008780508.pixnet.net/blog
2005-02-03 19:07:39 UTC
需要可去網站在找你需要的資料喔~!



台灣民間信仰



源自中國長久以來的信仰傳承,主要融合了儒、道、釋(佛)三教的思想與信仰,廣泛流傳於民間日常生活與年節慶典中。民間信仰並沒有其他宗教所具有的特定教主、經典、教義和嚴密的組織等現象,卻因吸收遠古以來的泛靈信仰、多神信仰、祖先崇拜以及儒道釋三教的思想,使能深植於台灣。民間信仰在明末鄭成功入台(西元1661年)期間,便隨漢人經商、開墾、移民時,奉迎家鄉的守護神來台而逐漸傳播開來,主要為漢籍移民及其後裔者居多,故多分布於漢人聚居的街鎮、村落等地,信仰遍佈全台各地。早期如觀音菩薩、保生大帝、玄天上帝、關聖帝君、城隍爺、土地公等,清代以後才逐漸發展成以媽祖(天上聖母)和各姓王爺普遍信仰的現象。台灣民間宗教信仰中的神靈世界雖然複雜,但基本上可區分為天界、神明界、幽冥界,共同構成民間信仰中的「三界觀念」。天界為天上眾神所居;神明界即人間,亦有許多神靈居此以護佑眾生;幽冥界為一般熟知的陰間或地府,即佛、道教所謂的「地獄」,為眾鬼以及管理鬼魂的冥王所居。三界觀念構成了民間信仰中通俗宇宙觀的主要內涵。因民間信仰有別於學術知識式的派別,或制度教條式的宗教,而盛行於一般商、農、漁、工階層的百姓生活中,故無特定的教主,多奉玉皇上帝(天公)為三界最高的統治者,並依照各地風俗習慣與祭祀禮俗,做為日常與祭祀生活的準則,民眾並具有天神、地祇、物魅、人鬼等精靈崇拜的思想。





佛教



是中國人信奉的宗教之一,也是影響東方民族最深的信仰之一。它起源於西元前2000年至1500年間印度雅利安人的吠陀教(又稱婆羅門教),其後又演變成沙門主義與影響佛陀(即釋迦牟尼)最深的耆那教。佛陀也成為後世所推崇的佛教界鼻祖。佛教約在西元年初開始經由貿易之間的往返傳入中國,可說興起於東晉,而在唐朝開始進入它的黃金時代。唐代皇帝屢派僧侶前往西方印度取經並加以翻譯,像玄奘、義淨就先後自內陸、海路前往西方,隨後在中國更發展為天台宗、華嚴宗、禪宗、淨土宗四個重要宗派。

唐朝在當時成為世界文明的中心,遂吸引許多東亞國家前來效尤,其中,日本與朝鮮(今韓國)歷代均有使者絡繹不絕的前來中國,除帶回中國的藝術和技術,也載回不少革新的宗教觀念,並在日本、韓國發揚光大,成為兩國普及的宗教。其中,以日本兩位宗教改革者最澄(Saicho)創立的天台宗,與空海(Kukai)創立的真言宗,對日本佛教的影響最鉅。爾後,如教導人民淨土宗的法然上人 (Honen Shonin)與其弟子親鸞(Shinran),以及傳授民族主義佛教的日蓮(Nichiren),對日本後代佛教界的影響也很深。此外,佛教勝地西藏,是在西元600年間,於拉薩興起一位統治者松贊干布(Songtsen Gampo),他曾派多位使者前往印度,將印度梵文經典翻譯成藏文;並在他統治期間,一位具有神力,名為蓮花生(Padmasambhava)的聖人,於拉薩興建第一座佛教寺─大昭寺,讓佛教得以在西藏紮根。此後發展出不同的宗派,其中最有名的是格魯巴派(Gelugpa)或被稱為黃教的達賴喇嘛,是由宗喀巴(Tsongkhapa)在15世紀初所建立。其門徒根敦珠(Gendun-drup)被稱為達賴喇嘛的第一代祖師,他的繼承者則被視為他本人與觀世音的化身,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中國驅離第14代達賴喇嘛為止。這樣從印度流傳,經中亞傳入中國、韓國、日本,以及由尼泊爾、西藏傳入蒙古者,稱北傳佛教,以大乘佛教為主;而由印度流傳於東南亞一帶,包括錫蘭(斯里蘭卡)、緬甸、泰國、高棉、寮國等國者,稱南傳佛教,以上座部佛教為主。





道教



的歷史根源,起始於西元前六世紀中國哲學家老子的道家思想,隨著年代的演變,才變成兩種流派,一為人文學派的道家思想,一為現代人所祭拜的道教。道教以老子、莊子以及其他道家著作為思想基礎,並吸收了陰陽家、神仙家及周易的精神資源,在東漢末年(西元2世紀)形成宗教。道教在歷史上有許多的宗派,東漢時代(西元25 - 220年)有奉《道德經》為主要經典的天師道,與受《太平經》啟發的太平道在民間活躍。南北朝時(5世紀初-6世紀末)則有上清與靈寶派:上清派崇信《大洞真經》和《黃庭經》,以存思服氣為主要修行之法;靈寶則奉《靈寶經》為要典,較重齋儀、符籙科教與功德修養。宋元時期(10世紀初-14世紀末)更有正一、全真、大道等的勢力興起:正一派奉天師道張道陵後嗣為首領,以《正一經》為典,主要法術為畫符唸咒以祈福禳災;全真派則以清靜無為、性命修煉為法,出家潛修以成仙證道,具有豐富的教義教制體系;大道,即真大道教,以《道德經》為宗旨,發展出通俗之倫理信條,教人實踐道德規矩,同時也為人祈禱治病,驅役鬼神。但時至今日,較具影響力的教派是正一教和全真教。除此之外,還有不斷出現的民間形式道教。





基督宗教→(天主教&基督新教)



現今在世界上擁有將近20億的信徒人口。它的歷史背景源自於西元前1000多年,一個由大衛王和他的兒子所羅門所建立的以色列帝國的國家裡。當時的以色列國土,可說由北自美索布達米亞平原,經迦南古城耶路撒冷,再向南延伸到埃及,並發展出以「耶和華」為中心的神教。然而,在所羅門王死後,以色列的國運開始邁入艱辛坎坷的衰敗期,先後被亞述、巴比倫、波斯、希臘和羅馬等不同的殖民霸主所統治。這使得以色列本身所信仰的神學,遭受外來文化的威脅,於是有所謂的先知預言,一位出自大衛家族的女人,將會生下一個可以解救以色列帝國命運的兒子。這演變成後來以色列人組成反抗團體,計畫推翻當年統治的羅馬帝國,因為他們深信一位出身大衛家族的救世主(彌賽亞)終將出現,這個人相傳便是耶穌。耶穌出生於以色列境內,當時正受羅馬帝國統治,因為傳教為解救猶太人,被視為政治反動的精神領導者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,耶穌死後,新舊信徒奉耶穌之名聚會,這些人因此被稱為「基督徒」。相傳耶穌在死後的第三天復活,被教徒視為天堂和人間的君王,至今仍然活在世上,為致力和平而賜福大地萬物。耶穌降世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,教會組織散佈世界各地,並與各地文化相融並存,隨著時代傳承,也從單一宗教衍生成不同派系。一般說來,基督宗教包括東正教、羅馬天主教、基督新教或狹義的基督教。基督教會於西元1054年東西方教會分裂,成為東方教會(希臘正教),和西方教會(羅馬公教)。西元1517年羅馬公教再分裂,

即今天的天主教和基督教(基督新教)。基督教因四處傳播又分出許多具世界性組織規模的宗派,例如長老教會、召會、浸信會、路德會、信義會、基督教救世軍等。





伊斯蘭教(Islam)的教名



源自於重要經典《古蘭經》,而伊斯蘭一詞則源自於阿拉

伯文,意思是歸順、服從、安寧、和平之意,其信徒則稱為「穆斯林」,亦出自阿拉伯文「歸信並順從真主命令的人」的意思。伊斯蘭教教法是根據「古蘭經」及「聖訓」所制訂的,信徒僅敬拜獨一無二的真主,不拜其他聖人、偶像或神祇。所稱的真主即阿拉伯文的「安拉」(Allah),是造化、調養宇宙萬物、掌管今後兩世、大仁大慈、全能全知的真神,目前在全世界的教徒約有10億左右的人口。西元第七世紀,伊斯蘭教於阿拉伯半島的西側興起,並迅速地擴展到整個中東地區。西元610年,原為商人的穆罕默德,在天使的召喚下,感應到真主的啟示,便將所得的啟示編寫成《古蘭經》,開始了他傳教的生涯。當穆罕默德在麥加傳教初期,因受異教徒的迫害,於西元622年遷移到麥地那繼續傳教,自此伊斯蘭曆法即以穆罕默德當時遷徙之日為教曆元年元旦。西元632年,穆罕默德於麥地那去世以其23年的傳教時間,讓阿拉伯半島人民皆能皈依伊斯蘭教。伊斯蘭教約在唐玄宗時,因安史之亂傳入位在中國西北方的回紇民族並成為主要信仰,故又稱回教。在我國歷史上,「清真」二字原為各教所通用,到明末清初逐漸為伊斯蘭教的專稱,所以伊斯蘭教也稱為清真教。目前信徒主要分佈大致在中東、東南亞及非洲,歐美一帶較少。因無特定繼承者,穆罕默德在死後也分出許多宗教派系,主要有素尼派、什葉派和蘇非派。





印度教



「印度」(Hindu)這個字,源自於印度西北方的一條叫做「辛杜」(Sindhu)的河流,河的兩邊分別是中東與印度兩民族,因中東人發不出「Sindhu」中「S」的音,便將河稱為印度「Hindu」,而住在河對岸的人則是印度人。約西元前2000年至1500年間,印歐民族的雅利安人在西北部發展成印度河流域文明,再擴展到東北部的恆河流域,並向南部延伸。直到近幾百年來,Hindu這個字才開始被用來形容住在印度境內的人,這些人通常均遵行一本以梵文寫成的吠陀(Vedas)經典,描述印度人在責任與法律中所應遵從的規範,作為他們生活教導的依歸,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著作。印度人崇拜很多神,他們深信,儘管神在許多地方以各種形象出現,但祂仍然是一個絕對的個體。在經典中,也描述著各種膜拜的方式與所得到的結果,成為印度教的信仰支柱。早期婆羅門教即以古代吠陀信仰為其特色,而印度教則是新形式後期的婆羅門教,以毘濕奴神及濕婆神為主要信仰,多樣且繁複。此外,印度教的發展歷史與社會背景,也多少可從流傳下來的文學經典中窺知一二。例如《摩訶婆羅多》與《羅摩衍那》是印度最重要的兩部史詩。史詩中提出一種世襲階級的種姓制度,以「婆羅門」(祭司)為首、依次分別為「剎帝利」(軍政領導者)、「吠舍」(農民或商人)、「首陀羅」(勞工或奴隸)。兩部史詩都強調每個人必須克盡其階層的職責。在《往世書》中,則出現了一些現代印度教中最常見的神祇,如毘濕奴、濕婆以及一些女神等,並指出除「知識」與「行動」之外的第三條開悟超脫之道:虔信。亦即教徒以個人形式對神的真心虔信,便可脫離輪迴而歸屬於神。印度教的傳統歷史悠長,發展出相當多的聖典,以及多樣的哲學思維與宗教儀式。至今已具有10億多的信眾,但絕大部分都居住在印度,也分散在東南亞、非洲、歐美等國。強調以端正行為取代僵硬的信仰,在印度社會中倡導寬容與諒解,也與其他的宗教維持和平的關係。





猶太教



是以色列人信奉的主要宗教,約起源於四千年前的古代近東地區,即西亞一帶,包括蘇俄黑海以南、亞洲西南、印度及阿富汗以西與埃及等地,其最大的特色便是由亞伯拉罕所倡導對上帝耶和華的「一神信仰」。猶太教的歷史,可回溯到亞伯拉罕的大族長時代。猶太人相信,身在西元前1200年前的亞伯拉罕為其先祖,當時神允諾要賜予他許多子孫,並由其子孫繼承地中海東岸的迦南之地。後因受飢荒脅迫,亞伯拉罕的子嗣雅各便帶領族人遷移到埃及,繁衍後代達四百多年之久;因時代演變,猶太人在當地被迫為奴,神便選擇猶太後裔摩西(猶太教創始人),在西奈山上訂立聖約,交予他「托拉」(律法書),並授與十誡,幫助他帶領族人逃離埃及,重回迦南,組成一個嚴遵誡律的猶太國家、建立首都耶路撒冷以及聖殿。之後又分別被亞述王國、巴比倫與羅馬帝國統治,開始其長達2000年的流亡生活。流亡的猶太文士(稱為拉比)在各地開始編錄教團歷史,為流亡時期提供適當的儀禮準則,猶太教的哲學與神學,也在此期間,因思想家的領導而興盛,不同教派對遵循之法有不同的闡釋,於是演變成之後的中東、西班牙系以及德系三個猶太宗派。十八世紀,猶太宗教組織遍及全球,一些國家也授給猶太人完整的公民權。歷經德國納粹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,對猶太人慘烈的大屠殺,但終在西元1947年,由聯合國通過以色列建國而得以重整家園。猶太教徒信守「托拉」,誡律雖多,但實踐不難,延伸至生活,則視為淨化一切事物的機會,重視行為超過信仰,使遵照誡律的生活成為其重要表現方式。而受現代社會影響,猶太教又分出嚴格、現代(新)、保守正統三個主要派系,以及改造主義、人本猶太教兩個運動,顯示猶太教在與社會生活的融合及演進中,保守與開放勢力的發展情形在建國以後,有更自由寬廣的空間。





神道教(Shinto)簡稱神教



是日本的傳統民族宗教,最初以自然崇拜、祖先崇拜、天皇崇拜等為主,屬於泛靈多神信仰(精靈崇拜),視自然界各種動植物為神祇,也賦予各代日本天皇神性,稱之為「神」(迦微,kami)。神道一詞最早起源於中國的「易經」中,西元五至六世紀,吸收了儒釋道部分思想,漸形成較完整的宗教體系,大體上分為神社神道、教派神道與民間神道三大系統,其中「神社神道」為神道教的主體,與國家政治及社群的團結統合有極深的關係,其以神社(Jinja)為信仰精神的中心,為主要祭祀場所與宗教活動中心。西元300至710年間,日本小國分立,各有其守護神。第一座神社在此期間建立,奉祀太陽神--天照大神的伊勢神宮是最早的神宮之一,並有世襲的住持;而

「古事記」與「日本書紀」是日本最早的文字史料,完成於西元八世紀,除記載許多的神道主旨外,也詳細說明創世的經過,以及第一個神於渾沌中自現的掌故。十二至十九世紀間,幕府將軍勢力控制日本,由君主支持的神宮逐漸式微,而由支持神社的鄰近居民取代了政府,一些神道教學者也開始否認佛教的影響,主張神才是最先的主導。至十九世紀,皇室重獲主控權,在宗教政策上,將佛教與神道教劃分界定,所有神社收歸皇室掌理,神道此時由宗教演變成為一種政府階層。二次大戰後,盟軍要求日本廢除國家神道,日本新憲法也於實行政教分治後,明訂神社不需受政府資助,使所有的神社脫離政府掌管,直至一個名為「神社本廳」的自發性神社組織出現後,神社從此自行營運,成為日本擁有80%信仰人口的民間宗教。近年來,隨著日本文化的盛行,日本神道開始在世界各國受到矚目,同時也已成為國外研究日本宗教思想的重要課題。



錫克教



「錫克」(sikha)一詞在梵文是門徒或弟子之意,因教徒自稱為教祖的門徒,故稱

「錫克教」,發源於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省,自西元1469年至1539年,由錫克教第一代上師納拿克(Nanak)佈教,綜合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傳統,創造出獨特的宗教哲學。認為誦唸上帝之名,並嚴格遵循上師的領導,能解脫「業報」的束縛,達到人神合一(梵我合一)的境界。上師是印度錫克教徒的精神引導與信仰核心,為人身的上師(靈性導師),亦是錫克教的宗教領袖。錫克教分別歷經10位上師的領導,自納拿克上師以後,每一代上師對錫克教的發展均有貢獻,也曾為經典增編詩歌,並在第十代古賓信上師對宗教生活進行改革後,成立「卡爾沙」錫克團契,制定了大多數錫克教徒遵循的誡律,至西元1708年古賓信上師去世前,明訂聖典「阿第格蘭斯」為錫克教團體日後所應遵奉的經典,共收錄十代上師創作的詩歌,以及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詩篇。錫克教徒的神名叫真理、創造者,自太初即存在,是不死不轉生的,全宇宙中只有這一位神。在錫克教經典中常以伊斯蘭教的「阿拉」或印度教的「梵天」交互稱呼這位神,為一神論宗教。由於錫克教希望融合印度、伊斯蘭二教,遂引起伊斯蘭教徒的不滿,自始祖納拿克上師起,就不斷受到伊斯蘭教徒的迫害,第五代與第九代上師甚至被伊斯蘭教統治者處決。為了抵抗異教殘害,各代上師下令錫克教徒全部武裝,至第十代古賓信上師更加強信徒皆兵主義。至十九世紀初,錫克教徒曾建立錫克帝國,但終不敵大英帝國的勢力,被英國納入版圖。二次大戰後印度獨立,旁遮普省成為印度的一省,西元1995年,全印度約有1700多萬錫克教徒,大多分佈在旁遮普省,佔該省總人口的50%強。除印度外,美國、英國、加拿大、東非、東南亞等地也有錫克教徒的蹤跡,但為數並不多。


此內容最初發佈在 Y! Answers 上,這是一個於 2021 年關閉的問答網站
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