題:
如何是七佛通偈?
2012-03-23 09:24:48 UTC
七佛通偈,乃指過去七佛通戒之偈頌。
依增壹阿含經卷一序品:「四阿含義,一偈之中盡具足諸佛之教及辟支佛、聲聞之教。所以然者,諸惡莫作,戒具之禁,清白之行;諸善奉行,心意清淨;自淨其意,除邪顛倒;是諸佛教,去愚惑想。」
因諸佛出世之初,弟子清淨,不須別制禁戒,但以一偈通為禁戒,故又稱通戒、略戒。

據增壹阿含經卷四十四載,過去七佛之偈頌為:
一、毘婆尸佛:忍辱為第一,佛說無為最,不以剃鬚髮,害他為沙門。
二、尸棄佛:若眼見非邪,慧者護不著,棄捐於眾惡,在世為黠慧。
三、毘舍婆佛:不害亦不非,奉行於大戒,於食知止足,座床亦復然,執志為專一,是則諸佛教。
四、拘樓孫佛:譬如蜂採花,其色甚香潔,以味惠施他,道士游聚落,不誹謗於人,亦不觀是非,但自觀身行,諦觀正不正。
五、拘那含牟尼佛:執志莫輕戲,當學尊寂道,賢者無愁憂,當滅志所念。
六、迦葉佛:一切惡莫作,當奉行其善,自淨其志意,是則諸佛教。
七、釋迦牟尼佛:護口意清淨,身行亦清淨,淨此三行跡,修行仙人道。

後世佛教所通用之通戒偈乃迦葉佛之偈,但文字上略有不同,即增壹阿含經卷一阿難所引「諸惡莫作,諸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」四句。
參考資料 佛光山編撰之佛光大辭典
四 答案:
被牧的牛但盡凡心別無聖解
2012-03-23 10:22:48 UTC
有關七佛傳法偈言在『指月陸、景德傳燈錄』裡是這樣記載的 :

毗婆尸佛(過去莊嚴劫第九百九十八尊)偈曰:『身從無相中受生。猶如幻出諸形象。幻人心識本來無。罪福皆空無所住。』

尸棄佛(莊嚴劫第九百九十九尊) 偈曰:

『起諸善法本是幻。造諸惡業亦是幻。身如聚沫心如風。幻出無根無實性。』

毗舍浮佛(莊嚴劫第一千尊)偈曰:『假借四大以為身。心本無生因境有。前境若無心亦無。罪福如幻起亦滅。』

拘留孫佛(現在賢劫第一尊)偈曰:『見身無實是佛身。了心如幻是佛幻。了得身心本性空。斯人與佛何殊別。』

拘那含牟尼佛(賢劫第二尊)偈曰:『佛不見身知是佛。若實有知別無佛。智者能知罪性空。坦然不怖於生死。』

迦葉佛(賢劫第三尊)偈曰:『一切眾生性清淨。從本無生無可滅。即此身心是幻生。幻化之中無罪福。』

釋迦牟尼佛(賢劫第四尊) 偈曰:『法本法無法。無法法亦法。今付無法時。 法法何曾法。』 後學淺感:正法眼藏,不立文字語言,直指心源,不踐階梯,徑登佛地。不可思議、不可思議



==被牧的牛==
anonymous
2014-08-10 23:04:39 UTC
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



▶▶http://*****
怡馨
2012-03-23 13:22:32 UTC
以現在來說~~~能保住第一位賢者~~~~方為妥當。



然!!



東降就特別喜歡拘樓孫佛~~~這文字啊!這聞自啊!一看就挺自然的,多方便啊。



拘樓孫佛:譬如蜂採花,其色甚香潔,以味惠施他,道士游聚落,不誹謗於人,亦不觀是非,但自觀身行,諦觀正不正。

拘留孫佛(現在賢劫第一尊)偈曰:『見身無實是佛身。了心如幻是佛幻。了得身心本性空。斯人與佛何殊別。』





2012-03-23 13:24:48 補充:

寶的住第一位賢者~~~~東降憨心的感打保證~~寶正~~~華嚴諸佛都慧來幫忙。
山雨禪人
2012-03-23 10:22:50 UTC
兩年 前,甘露王如來,示末學,無南北傳,有大小乘



吾靈界師父是釋迦牟尼佛(分身職務),他大概二種說法都無異議





應該說





靈界佛菩薩對於佛法是:





二者皆為佛以不同型式宣揚之正法,以四阿含為本,以大乘為上


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nn575719/article?mid=7&prev=27&l=f&fid=23







2012-03-23 10:23:43 補充:

喝斥小乘的說法,恐是全說



2012-03-23 10:23:56 補充:

權說


此內容最初發佈在 Y! Answers 上,這是一個於 2021 年關閉的問答網站
Loading...